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教育資源 > 教學反思

反思與重構道德教育的“四個回歸”

[移動版] 2686013289

反思與重構  

道德教育的“四個回歸”  

一、對道德教育現狀的反思  

w 針對 性不強             實效性不高  

站在歷史與現實、國際與國內、傳統與現代  等多元視角,以綜合創新的視野來分析和把握青少年道德教育面臨的種種困惑和矛盾! 

(一)社會轉型與傳統價值觀的失落  

堅持傳統美德的同時,必須賦予傳統美德以新的時代內涵,而不是將傳統美德與現代價值觀念對立起來! 

(二)現代化進程與人的現代性生成不同步  

物質富有與精神貧困的矛盾  

強化人的精神世界的建設,在傳統觀念與現代觀念的碰撞中構建人們新的生活方式! 

(三)錯誤的政治運動和反科學的政績觀對中小學道德教育的消極影響  

人的道德生成,無疑是人所處的社會關系的產物,與社會環境、家庭社會關系緊密相關——虛假盛行、誠信喪失、雙重人格! 

(四)全球化時代對21世紀中國又提出了新的道德要求  

全球化背景下,必須關注:在全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日益增強的同時,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追求是什么?這些共同價值追求是否應該通過學校教育盡快成為未來人類社會每一位新成員的共同準則?如何培育人的”普適價值”,是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學校德育必須關注的緊迫任務! 

(五)市場化取向的教育改革對中小學德育的負面影響  

金錢與做人的關系,關注貧困生心理,擔憂富裕學生成長  

只有——學會用市場的力量來推動教育的發展,也要學會用教育規律來控制它的消極影響——加強師德教育,加強對學生進行正確的金錢觀、貧富觀教育;加強對貧困家庭子女和富裕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六)傳統教育觀影響下的升學教育導致中小學對人的教育的缺失  

當學校教育從“以人為本”走向“升學為本”之后,教育也新排斥了人的尊嚴和對人的生命的尊重! 

20世紀80年代:“ 領導靠上,教師跟上,學生拼上” 是升學法寶! 

90 年代:“ 起得比雞早,吃得比豬差,出力比牛大,睡得比狗晚” ! 

21 世紀:“ 象抓高中一樣抓小學教育,要抓出血來,抓出汗來” ! 

這種背景下,中小學生負擔過重,“強制教育,淘汰教育,打罵教育,諷刺教育”等大行其道! 

當學校教育一切以升學為最高追求之后,學生的道德發展也就失去了生活實踐的支撐,因為學校、家庭、社會中的一切勞動實踐機會都要為學生的升學讓路了! 

道德教育的“五多五少”  

1、宣傳多、研究規律少:含成長、認知、心理變化、幼小、初高街接;  

2、活動多,日常行為研究少:從小、從日常抓起;  

3、要求學德多,師德少;  

4、要求學校多,要求社會優化配套少;  

5、務虛多,務實少! 

二、新道德教育的“四個回歸”  

(一)回歸人本:道德教育的價值定位  

中小學德育必須回歸人的生命本質,必須以關注人的生命成長為依歸→德育要為弘揚學生的生命本質、生命力量服務,這應是德育應有的價值定位  

1、為維護人的生命尊嚴服務。生命尊嚴就是要喚醒人們的生命意識,懂得人世間人的生命是最可貴的,養成人們對生命的尊重、敬畏、關懷;就是要喚醒人們的人格意識,懂得人的人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2004年希臘雅典殘奧會閉幕式演出問題! 

弘揚生命意識,尊重生命尊嚴,尊重人的人格是互相的,中小學德育必須關注“人的教育”  

2、為人的個性自由服務。人在行使自由權利時受兩方面約束:一是道德;二是法律! 

3、為弘揚人的創造性服務。創新是人的本質特征,是人的本質力量發展的最高表現。德育既要為弘揚人的創造本質注入激情,提供動力,也要為人的創造性提供保障! 

4、為人的終生幸福服務。德育就是把人引向希望和幸福的教育。鍛造人格、美化生命、提升生命質量,使學生自由、和諧、文明并富有創意的生活,為他們的終生幸福奠基! 

(二)回歸基礎  

“對人不感激、對事不滿意、對物不憐惜、對己不嚴格”! 

1、德育要回歸學生道德生成的基本規律,“三個序列”  

(1)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相統一! 

(2)“上位道德”必須建立在“下位道德”的基礎上,先基礎品質,再高層次道德修養! 

(3)“圣人道德”必須建立在公民道德養成基礎上! 

2、德育要回歸為學生學會做人而奠基  

——培養基礎性道德,做一個高尚人  

——培養精神世界,做一個文明人。缺乏人文,教育是工具,這是一種悲哀  

——培養普適價值,做一個現代人。關懷人、關懷人類、共同利益  

(三)回歸生活: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  

1、生活道德教育——學生道德生成的基礎  

——生活既是道德生成的源泉,也是道德教育的起點! 

——建立以生活為基礎的道德教育體系! 

——道德教育的出發點從培養學生良好生活習慣開始! 

2、學科道德教育——學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學科道德教育要走出學科中心主義的“誤區”! 

——學會做人是學科教學的基本任務  

——學科道德教育要從“滲透”走向“生成”  

3、活動道德教育——學生道德實踐的主要途徑  

4、文化道德教育  

——提升學生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  

——文化教育的道德功能;  

——文化道德教育的途徑:  

用民族文化奠基民族精神,用多元化滋養博大胸懷,用地方文化陶治學生個性,用學校文化培育學生精神! 

(四)回歸實踐:道德教育評價改革的新方向  

從“主智主義評價”走向關注學生全部道德生活領域的道德實踐評價! 

1、應從量化評價為主走向以質性評價為主! 

美國拒收高考狀元,1996年哈佛將165名SAT滿分狀元拒之門外! 

質性評價——如解釋性評價、定性評價,它也可包括定量評價! 

2、對象應從以道德知識為主走向以道德行為為主  

3、應從過多關注外部評價走向重視內部喚醒  

重視學生道德發展的自主評價、強化學生道德實踐體驗,重視喚醒學生的道德智慧  

三、新道德教育實施途徑  

道德行為本質上是一種自主、自覺、自愿、自律的主體行為! 

(一)生活道德教育領域  

從小事做起,從生活細節做起,從對人的禮貌做起,從誠實守信做起  

(二)學科道德教育領域  

科學學科培養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  

人文學科培養求善、求美的人文情懷;  

思品和社會學科側重育情、明理、導行  

(三)活動道德教育領域  

針對性、主題性、系列性、體驗性與生成性,找崗位、扮角色、開展活動獲得體驗等  

(四)文化道德教育領域  

學校文化建設,讓學生博于學問,明于睿思,篤于務實,志于成人,吮吸傳統精華,接受經典熏陶,使他們長遠地、默默地變化其氣質,心地趨善,性格溫和,舉止文雅,使生命陶融出某種深度,以成為具有開放、多元、包容、創新品格的一代新人  

(五)生態道德教育領域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追求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友好型社會。讓學生走向大自然,感悟大自然,進而養成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懷  

道德教育的思考與方法  

1、德育工作基礎:物化條件、工作機制  

2、德育工作的目標性:目標猶豫性、變動性太大,期望值太高,常感可望不可及,得到批評多于贊譽,應分階段制定德育工作目標  

3、德育工作方法:游擊戰和陣地戰,缺乏整體意識。整體構建德育體系,實施整體戰! 

4、德育工作的宣傳:應正確教育、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5、德育工作的回歸:向人文化、人本化回歸,回歸實踐,回歸養成,觀點在生活中形成  

欄目熱點
熱評資源
最新資源
欧美成aⅴ人片|欧美一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老色鬼天天综合网观看|午夜一区二区亚洲福利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