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株沒有年輪的樹》中考議論性美文閱讀訓練附答案
① 一位漢學家曾感慨地說,中國人只要還在意過春節和家庭團聚,中國文化就仍然根基牢固。當春節作為一種文化基因編織進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經緯里,當各種各樣的節日隨著時代變遷奔涌進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里,我們有必要追問:春節,這一中國文化符號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春節,這一傳統中國節日何以成為全球共享的文化資源?
② 春節是一個新舊更替的時節,是中國人對時間的獨特認知,凝聚了人們對新的期盼、對舊的揚棄。春節在古代稱為歲首、正旦、元日等,將正月初一稱為春節肇始自民國!稜栄·釋天》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那時以“載”稱年,表示時間的運行與變化。年是農業社會的時間標志,體現著農人的生活節律,在中國延續了三千年。
③今天的中國從農業文明走進現代文明,13億中國人中超過半數扎根在城市,“異鄉人”成了大多數中國人的共同標識。春節,讓時間融入了空間,它成了現代鄉愁的載體,埋藏了更多當代中國人的情感密碼。(甲)“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先人們的思鄉之情落在歷史的筆墨中,卻與今天的中國人絲絲相連、并無不同。詩人席慕蓉說:“離別后,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在許多中國人的生命里,以鄉愁為內蘊的春節文化也成了一株沒有年輪的樹,碧綠長青,枝繁葉茂。
④在春節,大多數中國人重返故鄉,家庭團聚、共敘親情。平日的矛盾與分歧在人倫親情中得以紓解,在喜慶的氛圍里融為和諧。無數游子在外奔波一年的疲憊與脆弱、迷茫與沉重,融化在雙親的白發與皺紋里、親友的問候與關愛中,消解在子夜的爆竹聲中、熱氣騰騰的年夜飯里。而對家的回歸,也是對中華傳統美德與禮儀的溫習和承襲。貼春聯、寫福字,拜大年、逛廟會,一系列春節民俗和儀式,一遍遍強化著中國傳統文化里尊重時序、天人合一的人文理想和敬老愛幼、與人為善的世俗規則。在春節,人們因團聚而歡欣,因收獲而感恩,因夢想而憧憬。
⑤春節對中國人文化精神的涵養和化育,讓這一方鄉愁的意義從個人修養抵達家國理想的層面。中國傳統文化中,家、鄉、國一體相通,鄉愁的根基在鄉情、在家庭,境界在情懷、在家國。正如陸游的鄉愁,(乙)“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魯迅的鄉愁,“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余光中的鄉愁,“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在春節,人們回歸故土,找到文化的歸屬感、親情的歸屬感,由此上升為一種“根源意識”,產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對祖國大地的珍愛。正因為這樣,春節的意義就遠遠超出了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直抵五洲四海華人的心底。
⑥如今的春節,已經不僅僅是中國人的民俗,也是全世界的節日。春節的魅力在于它的文化內涵,在于它傳遞給世界的獨特卻能引發共鳴的東方價值:歡樂、和諧、共享、祈福、納祥,以及更多更多。春節,是被全球華人寄予的文化鄉愁,是中華文化的傳播媒介,更是古老又現代、海納百川又活力充沛的中國最鮮活的一張“名片”。
⑦ 春節,被賦予了更加厚重的現代意義。歷史從來不僅僅關乎過去,歷史最終指向未來。一個歷史規律,正在今天被期待、被重演。凡是強大國家的興起,往往會在國際上掀起相應的文化潮流,形成強大的文化影響力。遠者如馬其頓,將希臘文明傳遞到歐亞非的廣大地區;近者如歐美,通過現代媒介、現代藝術將歐美文化傳播到全世界。春節要真正成為全世界的節日,也必將超越鄉愁的層次,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發現中,完成現代化的更新與重構,塑造出一個不僅蘊含濃濃中國味,也融入繽紛世界情的節日文化生態。
⑧ 春節,說不盡道不完。春節的內涵太豐富,它是巨大的文化磁場,強韌的情感紐帶,是全世界華人念茲在茲的鄉愁。春節的滋味太醇厚,它埋藏著中國人的情感密碼,中華文化的生命氣息,中國人共同的家國夢想。惟愿春節這株沒有年輪的大樹,在全球撒播希望的種子,春意盎然,落英繽紛。
19、春節這一文化符號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請結合全文加以概括。(4分)
20、賞析文中畫橫線的句子(4分)
春節,是被全球華人寄予的文化鄉愁,是中華文化的傳播媒介,更是古老又現代、海納百川又活力充沛的中國最鮮活的一張“名片”。
21、文章第③段(甲)處和第⑤段(乙)處畫波浪線的句子,位置能否調換?為什么?請結合語境具體分析。(4分)
22、本文的題目是“春節是株沒有年輪的樹”,有何特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4分)
【參考答案】
19、(1)春節是一個新舊更替的時節,是中國人對時間的獨特認知,凝聚了人們對新的期盼、對舊的的揚棄。(2)讓時間融入了空間,它成了現代鄉愁的載體,埋藏了更多當代中國人的情感密碼。(3)春節對中國人文化精神的涵養和化育(4)春節被賦予了更加厚重的現代意義。
20、運用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形象有力地…【點此查看參考答案】(答案集第七頁第六則,序號No.56)…形象,富有感染力。表達了作者濃濃的家國之思和對春節文化的贊美與喜愛。
【解析】標題化用席慕蓉的詩句,“是”標志著運用了比喻修辭,把春節比喻成年輪,抒發作者對春節文化的贊美和對家國的思念之情。